“偿二代”是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简称,全称为《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旨在科学、准确地计量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推动保险行业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下是对“偿二代”的详细解释:
一、“偿二代”的背景与目标
1、背景:“偿二代”的建设始于2012年,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15年2月正式发布并进入实施过渡期,其提出机构为中国保监会,目标是形成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与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2、目标:“偿二代”的核心目标是科学全面地计量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守住风险底线,确定合理的资本要求,并积极探索适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偿付能力监管模式,为国际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1、框架体系:“偿二代”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框架,即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这三支柱共同构成了“偿二代”监管体系的基础,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并对未来的业务发展起到明确的引导作用。
2、定量资本要求:这是第一支柱,主要防范能够量化的风险,通过识别和量化各类风险,要求保险公司具备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资本,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量化资本要求、实际资本评估标准、资本分级、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和部分监管措施。
3、定性监管要求:这是第二支柱,是在第一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防范难以量化的风险,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风险综合评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监管检查和分析,以及第二支柱监管措施。
4、市场约束机制:这是第三支柱,是引导、促进和发挥市场相关利益人的力量,通过对外信息披露等手段,借助市场的约束力,以及监管部门第三支柱监管举措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三、“偿二代”与“偿一代”的主要差别
1、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偿一代”和“偿二代”均按照账面价值评估资产,但“偿二代”对认可资产的定义更为严格,必须同时具有存在性、次级性、永续性和非强制性四个特征,并将资产细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在负债评估方面,“偿二代”采用的风险利率机制降低了利率波动对准备金的影响。
2、最低资本要求:“偿一代”规定按照准备金和保费的一定比例提取最低资本金,而“偿二代”对各类风险进行多层细分,采用相关系数矩阵计算最低资本要求,包括量化风险、控制风险和附加资本三个部分。“偿二代”的最低资本要求明显高于“偿一代”。
3、监管评价/监管依据:“偿一代”的评价标准为偿付能力充足率以及保费增长率波动范围等一系列定量化指标,而“偿二代”为三支柱监管框架体系,评价标准包括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综合评级等,偿付能力充足率包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两个指标,是定量化指标;风险综合评级则是定性化指标。
四、“偿二代”的实施效果与挑战
自“偿二代”正式实施以来,整体运行状态良好,能够有效反映我国保险市场的风险变化,近年来保险市场频繁发生多起重大风险事件,考验着“偿二代”的监管功能和效率,也暴露出“偿二代”存在的部分问题和不足,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在执行“偿二代”时存在差异,寿险公司一般通过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流动比率来保证更好的执行效果,而财险公司则根据自身业务的不同提升相应的风险应对能力。
“偿二代”作为中国保险监管的重大创新,对于提升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偿二代”也将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
FAQs:
Q1: “偿二代”与“偿一代”在监管理念上有何不同?
A1: “偿一代”是以规模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依赖定量监测指标,侧重于资产负债评估,而“偿二代”则是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制度体系,实行统一监管,适用于新兴保险市场,将偿付能力作为监管基础,并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兼容。
Q2: “偿二代”的三支柱监管框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A2: “偿二代”的三支柱监管框架包括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定量资本要求主要防范能够量化的风险;定性监管要求是在定量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防范难以量化的风险;市场约束机制则是通过对外信息披露等手段,借助市场的约束力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