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响应号召,走出家门,投身于石油、煤炭、化工等19个行业的国有企业,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这些人员大多具有城镇常住户口,但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一、五七工的定义与特点
“五七工”这一称谓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家为了解决城镇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鼓励她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这些人员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计划用工不足时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一般都与企业形成了较长时间的劳动关系,并且都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被企业录用。
五七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特殊:他们是城镇职工家属,具有城镇常住户口,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劳动部门招工手续,没有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
2、政治色彩浓厚:在计划经济时期,五七工的存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后期有的行业或部门出于政治需要有意识地创造了这一群体。
3、养老保障缺失:由于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五七工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二、五七工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五七工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而五七工作为国有企业中的辅助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企业逐渐转型,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全国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如上海、北京、重庆、新疆等解决了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这些地区通过补缴相应费用后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方式或由政府发放生活补贴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在更多地区,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解决五七工养老保障问题的意义与途径
解决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步骤,将五七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是保障民生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这也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为了解决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五七工的养老保障权益和参保条件。
2、资金支持: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承担五七工的养老保险费用,确保他们的养老保障权益得到落实。
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关注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四、五七工养老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展望
从已经解决五七工养老保障问题的省市来看,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地区的五七工得到了应有的养老保障,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政策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确保五七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五、五七工养老保障政策的问答环节
问:五七工是指哪些人员?
答:“五七工”是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石油、煤炭、化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冶金、有色、制药、纺织、机械、轻工、农、林、水、牧、电、军工这19个行业的国有企业中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的人员。
问:为什么要求“五七工”、“家属工”工作满三年以上?
答:这项规定主要是考虑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用工一般先从学徒开始,学徒期一般为一年至两年左右,之后可能转为长期工或正式工,所以一般的“五七工”、“家属工”工作年限至少应该在三年以上。
问:为什么以城镇个体劳动者办法将“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
答:由于“五七工”、“家属工”没有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按照基本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只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纳一定的费用后才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五七工”、“家属工”原所在企业大多早已解体或不存在,因此只能按照个体劳动者的参保办法将其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